2020年第13周(3月23日起),人工智能抗疫的舆论焦点在海内外进一步分化。过去三周内,英、美、欧相继在领导层面号召科技企业参与抗疫并寻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助。国内则进一步回归常态,AI新产品及企业融资上市消息受到关注,而“新基建”这一行业利好则持续成为舆论焦点。

欧盟加入AI抗疫,最新研究提示理性看待AI医生

3月25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名为“AI-Robotics vs COVID-19”的倡议,征集人工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及相关信息以应对新冠疫情。在最新公布的列表中可以看到德国divVoice公司的服务机器人声控方案,西班牙Lucentia Lab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以及其他各类疾病信息分享和分析系统等数十项解决方案。

来源:欧盟委员会网站

该倡议旨在创建一个人人都可访问的抗疫解决方案库,这也是欧盟应对新冠疫情的一部分。此前,欧盟委员会于1月30日批准了4750万欧元预算,资助17项抗疫相关研究项目(并不专门面向AI领域)。

事实上,过去三周内,人工智能已在世界各地成为抗疫战场上的核心科技力量。3月16日,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号召各方AI专家开发文本与数据挖掘技术,从新冠病毒开放研究数据集中获得应对新冠病毒的答案。3月11日,英国首相约翰逊召集会议,要求在英国的约30家领军科技企业及人工智能专家提供抗疫相关的人员与技术。

目前,海外人工智能相关舆论焦点也集中于AI抗疫。值得一提的是,在AI抗疫收获巨大热情的同时,也有专家提出了冷静的分析。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Translational Institute)创始人Eric Topol教授近日就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目前的问题就在于,AI医生超越人类医生恐怕言过其实。

他与多位专家联合撰写的论文指出,媒体报道宣称人工智能的医疗能力超越人类医生,令公众和舆论对加速AI医生落地的热情成为了夸大宣传。

该论文研究发现,在医学影像领域尚未有大量应用深度学习的成功案例或随机试验,大部分非随机试验的表现平平,且偏倚风险很高。此外,多数研究都缺乏足够数据与代码,人类对照组的规模也很小。

来源:Eric Topol教授社交媒体分享

不过,尽管现阶段AI在具体应用领域的表现有待观察,但总体市场前景与规模是无疑的。根据ResearchAndMarkets.com最新发布的报告《2020-2025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至2025年,全球文本认知处理市场规模将达71.5亿美元,全球AI制造业市场将达202亿美元,亚太与北美AI市场将分别达到590亿和554亿美元。此外,以个人消费品为开端,AIoT将强力带动AI在企业、工业与政府中的应用。

国内AI行业回归常态,“新基建”带来行业新利好

过去一周,国内人工智能相关舆情呈现出明显转换趋势,从抗议回归行业本身。从监测数据来看,超过20%的报道内容与AI新品相关。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20%仅由两家公司贡献,分别是华为开源AI计算框架MindSpore和旷视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天元”,世界级企业与独角兽公司的公关力量可见一斑。融资和IPO报道方面,寒武纪则几乎“独挑大梁”,芯片独角兽冲击科创板的消息已超越科技行业而成为大财经舆论的关注焦点。

2020年第13周(3月23日起)国内主流媒体人工智能相关报道内容分类

来源:氢云资讯舆情统计

氢云资讯舆论统计显示,上述热点在微信公众号方面也同样得到反映。以下是氢云资讯舆情统计整理出的人工智能主题阅读量前10的微信文章。

  1. 又要头秃?2020 年七大 AI 编程语言大盘点
  2. AI抗疫,百度如何成为城市治理的“新基建”样本?
  3. 旷视开源一小步,AI 基建一大步
  4. AI时代的产业智能化改造,被一家通讯公司玩转
  5. AI对于防控境外输入的作用有哪些?
  6. AI全栈全场景开发已就绪 华为Atlas激发无限可能
  7. AI芯片大战,IP将扮演什么角色?
  8. AI新基建,已经在路上
  9. AI赋能货车风险管理方案
  10. AI基础:数据划分、超参数调整、正则化

可以看到,“新基建”主旋律已在微信平台占据相当比例并成为品牌乐于“借势”的热点内容,而华为、旷视等“大牌”的大动作也确实呼应了“新基建”的大战略。当然,作为国家层面战略,科技“新基建”更是整个人工智能行业的又一次重大利好。

中商产业研究院上周发布的《2020年“新基建”——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指出,当前政策力推新基建,为硬科技等新技术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助力我国在未来科技领域内取得领先。预计到2025年新基建保持年均15%复合增长率,显著高于基建总体投资增速,2025年新基建规模将增至6.25万亿元。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据上述报告,在“新基建”7大领域中,人工智能及场景应用的基础建设,是消费投资的主战场。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人工智能与各个应用场景融合将不断深入。相信未来人工智能将更好的参与到全球创新生态的建设中,为中国产业赋能,为全球创新赋能。

  •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氢云资讯观点及立场
  • 以上内容及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投资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