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殷卫海教授在2020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医疗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医疗”或将成为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最重要方向之一。

他认为,大数据优势将令中国的“人工智能+医疗” 领先全球。中国的医疗体制保证了数据获取成本相对较低,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

殷卫海还特别提到了上海在“人工智能+医疗”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已经建立起了全国领先,甚至是世界顶尖的大数据平台。另外,上海还有丰富的高校和医院资源。

成也数据败也数据

殷卫海表示,人工智能时代,医疗关系全民健康,两者的结合可谓是“顶尖中的顶尖”。

随着人口老龄化,目前我国医疗环境压力巨大,2002年以来心肌梗死人数不断上升,脑梗康复病人达到1400万,许多医疗场景都要依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来辅助医生。

相比之下,一些欧洲国家虽然医疗发达,但人口可能只有几百万,难以形成大数据。而美国医疗体系有许多私立医院,连总统都无法从它们那里获得病人数据,或者说数据获取成本极高。

尽管我国具有数据优势,但距离大数据真正得到有效利用以及AI医疗设备真正服务病患,仍然任重道远。

殷卫海以医药医疗器械应用AI为例表示,在数据安全和隐私方面,国家一直没有相关法律,造成业界想开放数据又不敢开放。而在监管层面,至今还未有AI产品获得药监局的审批。这些因素都导致相关研发受限,企业难以盈利。

在具体执行方面,殷卫海认为,人工智能行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单打独斗”永远不可行。因此他提出,政府、投资商、企业、医院等应建立协同合作模式,通过形成联盟来释放更大潜力。

而对于最为核心的数据流通问题,则必须考虑到数据供给方(医院)和使用方(企业)的核心利益,在法律框架内找到一种各参与方都能受益的“付费”模式。

数据痛点仍普遍存在

正如殷卫海所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就像面粉和面包:“没有大数据这个面粉,面包都是假的”。不过目前看来,在面包出炉前,还需着力生产出好面粉。

在上述研讨会上,各界专家还细数了影像识别与标注、诊断辅助与疾病预测等医疗领域存在的诸多数据痛点。

痛点1:影像标注职责不清,网络安全存风险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疗事业部副主任、医联中心主任何萍直言,IT公司希望医院做影像标注,而医院则希望有能力的IT公司参与标注,既是矛盾也是互补。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彭沪指出,影像标注需要用到的相关服务器设置在医院内还是医院外,将涉及安全问题。如果设置在院外,会有数据安全风险,但如果设置在院内,医院自身的硬件和算法又跟不上。

痛点2:数据跨院难

彭沪还提出,医学影像还存在数据孤岛问题——往往在一家医院做了影像检查,却在另一家医院手术,相关病理和影像数据不互通。

华东医院信息科主任冯杰指出,目前医院间的数据合作面临诸多困难。首先,在意识层面,医院都意识到数据是资产,因此开放度必然受限。其次,从数据本身来看,许多数据颗粒度较大,未达到科研精度。最后,即使已经有了合作,但相关数据量仍然十分有限。

痛点3:数据差异大、泛化性差

冯杰还提到,尽管有很多医院和企业都在做“AI+医疗”,但不同厂商、不同设备差异很大,比如GE的图像在西门子的算法里就不能得到理想结果,数据泛化性较差。他建议,一方面可以通过申康之类的官方机构加强数据互通,另一方面可以先选取差异小、泛化性高的数据来互认。

痛点4:数据确权难

东华大学李继云教授提出,大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核心就是数据确权。学术层面对数据确权的研究相对成熟,但更应关注制度层面,如IT企业获得数据后的风控问题,盈利后的利益分配问题等。

她认为,数据确权极其重要,应先搁置争议,谋求发展——先发展技术,如数据目录、数据元、区块链等,与此同时完善立法。

从左至右依次为:

  •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疗事业部副主任、医联中心主任何萍
  •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彭沪
  •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殷卫海
  • 东华大学教授李继云
  • 华东医院信息科主任冯杰

何萍表示,大数据开放是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一直在研究的,其核心就在于对内(医院和医生)和对外(企业)如何开放。当前这两个层面都没有得到法规保护,因此尽管各方都在探索,但仍不敢轻易开放。大数据开放将是一个持续性工作,希望国家层面能够尽快立法,在伦理和隐私方面尽快明确。

  •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氢云资讯观点及立场
  • 以上内容及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投资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