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新动向都表明,我国Fintech产业进入了巨象群舞时代。
国家队的入场成为标志性事件。7月30日,央行旗下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在京成立。根正苗红的豪华股东阵容令各界对成方科技的具体业务充满期待,有报道猜测成方科技的成立将主要服务于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推出。
金融业自然当仁不让。8月25日,交通银行旗下科技子公司“交银金科”在上海临港成立。8月24日,中国银行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构建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发展新生态。此前,中国首家A+H+G险企——中国太保拟全资设立太保金科的方案于8月21日获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而在资本市场,带着互联网基因的Fintech玩家更是掀起巨浪。
8月25日,蚂蚁集团在沪港两地同时提交招股文件,A+H上市或将募集300亿美元,成为全球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IPO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蚂蚁招股文件中还透露其参与DCEP研发试验已有两年多。
此处如果回想外界对成方科技业务的猜测也就不难想象,DCEP顶层大规划下的上述各方——央行、国有大行、互联网巨头,确有通力协作的必要。毕竟DCEP从概念到技术,无不展现出Fintech与Techfin的二元融合,DCEP的“创世玩家”包括这些巨象自然也是合情合理。
群雄逐鹿,各显神通
事实上,巨象牵头下的DCEP是我国金融科技产业格局的一个缩影。智能、普惠、安全、高效既是Fintech 3.0的特征,也是行业标准与产品门槛。尤其在普惠金融时代,各类人群的金融需求各不相同,金融科技产业需要差异化的参与者。
除“国家队”和互联网巨头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成立科技金融公司,如平安一账通;还有众多创业型科技企业,如同盾科技;更有从Fintech 2.0时代走来的转型者,如美股上市的信也科技就完成了从Techfin到Fintech,从C端业务为主到B端业务的转型。
据头豹研究院《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深度报告》,我国金融科技市场已经形成了集中度较高的竞争格局。阿里、腾讯等互联网系企业业务规模最大,2018 年市场份额(以销售额计)合计超过 60%。金融系企业市场占比约为 30%,其中头部企业多为大型商业银行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创业企业的市场占比则最低。
不过,看似一边倒的数字并不意味着实力与业务的一边倒。信也科技副总裁陈磊近日在第三届上海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对氢云资讯表示,金融科技赛道足够大,各参与方在不同层面各有差异,因此不会出现垄断。
从定位来说,央行会更多从监管者的角度推动普世性的技术发展、完善征信体系等。商业市场的参与者很多,有些是“科技带金融”,有些则是“金融带科技”,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无疑是蚂蚁、腾讯等巨头及相关互联网银行。再往下,才是没有巨头加持,相对独立的金融科技企业。
在客群方面,陈磊表示,互联网巨头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巨大流量开拓金融业务,而信也科技则聚焦市场化获客及历史存量客户。具体来说,信也科技的C端客户主要为二三四线城市的中青年群体,B端客户则为中等规模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等持牌金融机构。
在服务模式上,陈磊认为,互联网巨头们更多提供的是标准化平台与解决方案,信也科技则会向金融机构提供更为深入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从各种方面来看,信也科技都无意与互联网巨头构成直接竞争。
信也科技副总裁陈磊
金融智慧,数据本源
当普惠金融遇到智慧金融,金融业成为当之无愧的数据“大户”。每个人都成为金融业的客户,所有人也都为智慧金融贡献了自己的数据价值。
据披露,蚂蚁集团用户数超10亿。信也科技近日公布的2020 Q2未经审计业绩报告显示累计注册用户数量达1.104亿。尽管两者不具可比性,但都足以说明金融业数据规模之大及其价值之巨。
值得关注的是,正是在数据层面,我国金融科技产业正在迎来一次深刻变革,但背后的推手既不是金融也不是科技,而是立法。7月3日,数据安全法草案全文公开征求意见。该法将确立我国数据安全保护管理基本制度,完善我国在数据安全方面的法律体系。
这无疑将为金融科技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从发展历程来看,Fintech从1.0时代的金融信息化到2.0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再到今天3.0时代的智慧金融,就是一个数据量暴增,数据价值不断被挖掘的过程。从技术路径来看,智慧金融依托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科技,无一不是数据相关技术。
显然,Fintech行业进步与竞争的核心就是数据。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用户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都颇有争议。
陈磊在接受氢云资讯采访时坦言:“近年来数据行业存在一些乱象,让注重数据安全的公司反而失去了数据方面的竞争优势。我们非常欢迎数据安全法即将带来的强监管,让行业参与者能够在更加健全、公平的环境里合法合规地使用数据,避免侵犯隐私。”
据陈磊介绍,信也科技为数据安全建设了多层保障体系。在公司内部,数据使用权限根据不同对象设定不同级别,所有敏感数据都加密处理。在外部,第三方数据的使用必须合规、可溯源, 数据供应商应有合法资质,如使用来自政府大数据中心的脱敏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隐私安全计算技术的发展与流行,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已成为助力数据共享,深入挖掘数据价值的新趋势。比如,信也科技在利用人工智能联邦学习与金融机构共享数据方面已经实现落地。
陈磊还指出,实际上持牌金融机构自身对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更高。作为科技金融企业的客户,持牌金融机构也会倒逼相关技术服务商做好数据安全,以此为前提,双方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化合作。
另有隐私安全计算领域专业人士对氢云资讯表示,数据安全法草案的公布表明数据安全问题已在国家层面得到研究,将为政府和各产业在处理数据时设立边界。立法看似是约束,但反过来看,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就意味着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可以大大方方使用数据了。
有明确边界,加上技术支撑,许多业务其实只会更好做。
-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氢云资讯观点及立场
- 以上内容及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投资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