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7周(4月20-26日)国内区块链相关舆情方面,DCEP继续霸屏。

在传统媒体上,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报道量占据区块链相关报道的22%,而另一个报道集中度较高的话题则是新基建(13%)。

DCEP霸屏的现象在微信公众号方面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过去一周区块链相关文章中超过90%都与其相关。以下是氢云资讯舆情统计整理出的区块链主题阅读量前10的微信文章。

  1. 数字货币来啦,它对我们有什么用?
  2. 央行数字货币测试,无纸币时代要来了?
  3. 数字货币要来了!人民币将会大升级!
  4. 数字货币,大题材,大机会
  5. DC/EP之父周小川和国际货币的一盘大棋
  6. 试点城市将用DCEP发工资,数字货币将引发新一轮变革!
  7. 历史行程中的DCEP
  8. 期待数字货币
  9. 资深业内人士告诉你,DC/EP的影响在哪里?
  10. “央行数字货币”的前世今生

值得一提的是,DCEP如此受到关注,或许并不完全是因为我国在主权数字货币领域领先世界的自豪感,而只是因为资本市场效应。

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区块链板块的起起伏伏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一些上市公司今日与区块链“蹭热点”,明日就与区块链“撇清关系”。DCEP也经历着类似效应。4月14日DCEP内测APP截屏的相关消息直接带动了相关个股的波动,而资本市场的风吹草动也向来是舆论追逐的目标。

凑热闹的总比懂行的多,查看上述微信阅读量前十的文章的作者更能感受到这一点。这些高阅读量文章的作者包括:定投十年赚十倍(投资理财大V)、君临(二级市场大V),乃至《21世纪经济报道》这样的传统财经媒体代表。

相比这些颇具“热度”的“热点”报道,另一些更具深度、回归初心的理性思考或许更值得关注。比如,正好跌出上述文章列表的第11位——《王永利 | 关于央行DCEP的几点看法》。中国银行前副行长王永利在文中条理清晰、十分理性地分享了对DCEP的最新解读,具体文章内容在此不再赘述,可点击以上文章标题链接阅读。

王永利认为,DCEP只是数字化的人民币现金,而且短期内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人民币现金,现在很多关于DCEP的说法实在是过于夸张了。

根据他的解读,我们认为DCEP的所谓“呼之欲出”,或许仍然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具体来说,王永利在文中对近期事件的2点观察值得引起注意和深入思考。

首先,所谓内测APP截图的可信度存疑。王永利直言,图片中把DCEP的APP界面设计成人民币纸币的样式大大超出其想象,“是对数字货币最大的误解,完全是画蛇添足”。

作为老银行人的王永利能够看到这样的明显错误,眼下正在操作DCEP内测的银行工作人员(无论是央行还是四大国有银行)更应该在设计之初就已考虑到这个问题,因此也更难想象这样的所谓内测APP截图是真实银行所为。

第二是王永利两次在文中提到的法律层面问题。上述问题即便无悖于人民币管理条例,至少也未在现有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得到体现,应予更新。此外他还指出DCEP的账户体系可能涉及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

实际上,DCEP的推出归根结底是法律问题。毕竟,技术问题总有解决办法,而法律问题则需要严谨和时间。

相关法律人士对氢云资讯表示,一般修法周期会经过“一二三读”,花费1-2年很正常,并且在修订或立法时会在行业进行意见征求。

最起码,DCEP肯定不是资本市场或者传媒炒作一番就“呼之欲出”的。真想知道DCEP什么时候推出,那与其和吃过群众一起瞎起哄,不如先关心下有哪些相关法律正在修订更靠谱。

在此之前,或许就更别提什么拉上麦当劳、星巴克、赛百味等一众洋品牌一起“内测”了。

事实上,在官方确认更多细节前,DCEP的各类消息或许也仅限于在资本市场泛起短暂涟漪。即使是DCEP正式推出,如王有利所言,其功能和影响力也不见得会来带颠覆性变化。

比如,DCEP对区块链业界影响仍待观察(DCEP并非高度基于区块链技术),和一般所说的“币圈”更是毫无关系,对C端用户也不会带来支付体验的变革。相比之下,DCEP或许在to G或to B方面更有可能带来明显效益。

《经济学人》4月23日的文章就指出,DCEP作为中心化货币,可以让官方追踪所有流通中的数字货币,让洗钱和逃税变得非常困难。央行也可以从代码层面控制资金流向,比如用于授信给小微企业的资金在激活时就只能用于该用途。

对于DCEP的推出进度,该文认为,由于向数字货币转型的过程蕴含风险,料官方会逐渐分阶段推出。

 

  •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氢云资讯观点及立场
  • 以上内容及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投资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