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经济学家朱嘉明近日在巴比特主办的“2020杭州区块链国际周”上表示,今年上半年人类社会遇到了全方位挑战,但困境也为调整产业结构、更新产业体系提供了历史机遇。硬科技化、数字化、区块链化是产业新浪潮的三大特点。

其中,硬科技化是指产业体系要全面更新硬科技基础,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纳米技术等新技术新材料。数字化是指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区块链化是指建立以区块链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产业基础结构。

尽管朱老师说的是“三化”,但窃以为其核心还是数字化。朱老师本人对数字化的官方解释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将所有的产业大数据全方位和系统整合,成为支持产业发展的新形态生产要素,并实现与算法体系和机制的相互结合。

可见,产业数字化的内涵与近期热议的“数据要素”的意义一脉相承。实操层面,硬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软件层面离不开数据支撑,而区块链更一直被看作是分布式数据库。可以说,数字化支撑硬科技化,区块链赋能数字化。

数据要素:未来20年的“财富密码”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提法深入人心,更在科技界“爆燃”。

这并非国家首次提出数据要素概念。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数据就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并列为生产要素,并在优化政府职责体系部分提及了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

2019年11月22日刘鹤副总理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文中明确指出,上述《决定》首次增列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反映了随着经济活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凸现。

对于国家决策层的一再表态,在由算力智库和巴比特联合主办的上述活动分论坛“隐私计算:让数据安全有序流动起来”上,数字资产研究院副院长、通证思维实验室发起人孟岩直言,数据要素是未来20年的“财富密码”。

然而,财富效应往往不是普惠的。孟岩举例指出,现在几乎所有APP的模式都是让用户免费使用,但使用中产生的数据由软件开发企业支配。也就是说,免费使用软件成为对用户贡献数据的一种补偿,用户在使用中产生的数据,即生产要素的支配权也由此被买断,用户成了企业的“数字员工”。企业获得生产要素却不用支付工资,自然就越来越富有强大。

他进一步表示,这样的模式放任不管就会导致数据企业的寡头化或军阀化。国家明确提出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必须走向市场化,因此要让数据价值交易起来,而不是买断支配,生产要素配置应尽量使用市场机制,而不用官僚机制。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区块链赋能

在“2020杭州区块链国际周”上,多位与会专家强调了区块链赋能数据要素,促进数据在市场化流动和交易中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

长三角大数据产业合作联席会议召集人、上海市北高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慧民博士在上述分论坛圆桌讨论环节表示:“区块链是记账平台,防止篡改,可以追溯。当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要通过交易实现价值、合理分配的时候,就可以和区块链天然结合,两者完全应该在一起,这是必然趋势。”

腾讯云区块链总经理李力也在活动上表示,区块链是数据生产要素化和数据资产化的理想工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打破数据孤岛。通过多方参与把数据共享存储到多个点,维持全量不可篡改的数据。
  2. 明晰数据权属。数据流通领域的一个很大问题在于,数据本身的可复制性很强,可复制性代表了可篡改、可侵权,通过区块链可以明晰数据的权属。
  3. 提升数据质量。区块链不仅是技术,也是一个技术性框架和制度。通过这个制度可以提升数据的质量,在数据交换之前结构化数据本身,对数据有更好的清洗。
  4. 保障数据安全。应用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加密技术可以在保护个人数据信息的前提下实现数据计算任务。
  5. 形成监管闭环。通过区块链技术在联盟里引入监管方,监管方可以轻易获取真实使用的数据,并实现足够的分析和见证。
  6. 发挥数据价值。通过区块链技术把数据流通和数据准确性建立起来后,数据才会有价值发挥。

当然,区块链的潜力还不止于数据要素领域。朱嘉明总结的产业新浪潮特点中,区块链化是建立以区块链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产业基础结构,推动整合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

事实上,与数据要素相似的是,区块链也已进入国家顶层设计并开始落地。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在这一国家级规划中,区块链被6次提及。

  •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氢云资讯观点及立场
  • 以上内容及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投资后果自负